411-13日,第十八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5845vip威尼斯电子游戏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教育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我院副院长尹延安教授参加会议,并在江苏分论坛上交流了我院专业建设情况。


本届论坛以“面向2035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为主题,设主旨发言、圆桌论坛、平行论坛三大模块,探究外语专业如何更有效地融合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打破既有学科思维的局限,让外语专业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与社会现实需求与时代发展进程接轨。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有中教授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从四个维度深入阐述了对外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一是大力深化“三进”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外语类专业重任在肩。二是着力提高专业适配度。当下高等教育需更有效地响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诉求,外语类专业应积极优化自身的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以此精准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三是全面探索涉外人才2.0。外语类专业唯有坚定不移地走复合型人才、“外语 +” 人才以及涉外人才培养之路,方能在未来竞争中开拓广阔天地。四是牢牢夯实专业本体。在强调复合发展的同时,外语类专业也绝不能丢了语言、文学、翻译等看家本领。唯有打造扎实的课程、优质的教材与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在复合型发展进程中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最后,孙有中指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迈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阶段,外语类专业发展也迎来新的黄金时代,他呼吁外语工作者勇担使命,携手共创外语教育的崭新未来。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日报社副总编王浩结合自身外语学习与近40年外宣工作经验,探讨国际传播视角下外语专业的变革和发展。他指出,外语教育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家发展功不可没。他特别肯定了“Chinese English”作为融合本土语言活力和国际规范的语言变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日报社始终坚持用“Chinese English”来记录和报道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报社成立4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语料已成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中的宝贵素材。他指出,面对AI的冲击与“重理轻文”观念的挑战,外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有全球视野和文化理解的人才,其战略意义在于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构建。他呼吁高校坚定信心,强化高阶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构教学场景。他表示,中国日报愿与高校携手共建融合化、实践化的教育生态,共同推进新时代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的发言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展开。他指出,人工智能对外语学科带来的冲击不只是效率或手段的更新,更为严峻的是对外语学科存在本身的质疑,而这一危机源自外语专业内部学科意识淡薄、专业意识模糊,英语专业毕业生“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现象长期存在。外语学界应从本体出发,明确“外语专业不是学外语的专业”,守正、固本、创新,建立中国自主的外语学科知识体系与学术体系,培养外语精通,具有数字素养、人文情怀、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查明建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既是危机亦是契机。他呼吁外语教育工作者主动应变,抓住新技术赋能的机遇,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完成学科重构与价值再定义,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愿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外语学科支撑。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探索”的报告。他指出,目前高校外语专业“重学科轻专业,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外语教学依然停留在技能性的培养,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建设滞后于时代发展,亟需改革。他重点介绍了复旦外文学院“外语类专业+计算机”双学位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项目回应国家“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需求,整合外语与计算机课程,强调融合课程建设与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语言功底、良好人文素养、宽阔国际视野,兼具语言素养与数字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他呼吁外语院校重拾信心,转变思想,在坚守语言本体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技术,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知识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探索多元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5845vip威尼斯电子游戏院长尚必武教授作了题为“外语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是外语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交通大学5845vip威尼斯电子游戏主动求变,依托语言数据科学技术和语言认知科学技术,通过重构本硕博课程体系,以文理医工交叉、融合发展为路径,自建智能体平台,打造“AI+外语”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人文情怀与数字素养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尚必武坦言,改革面临师资重塑与教师观念更新的双重挑战,但坚持以叙事驱动、共情引导赢得教师支持。他提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螺旋”应成为外语教育的生命密码,表示愿与同行共享交大经验,共绘未来外语教育新蓝图。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的发言聚焦“教师发展”和“领导责任”。她指出,面向2035,外语教育的变革不仅依赖课程体系和技术融合,更根植于教师素养的整体提升。当前教师在数字素养、跨学科能力、角色认知、教研素养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教师角色亟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设计者”和“教育创新者”转变。为应对挑战,她提出以教研素养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发展,通过“以教促研、以研优教、教研双向联动与协同发展”激发教学活力。她提出教育素养的五大维度,即教研意识、理论素养、教研技能、教研意志和伦理素养。她还从读懂教师、赋权教师、赋能教师、改变教师、引领教师五方面阐释领导者在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共情式管理”和“建设性批评”是激发教师内驱力的关键路径。她呼吁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外语教师生态圈”,让每位教师成为变革星图的主动绘制者。


在“英语类专业卓越发展的多重面向:本体建设与破局方略”圆桌论坛上,五位专家结合本校、本院的实践经验,从英语专业不同的学科视角审视英语专业的本体内涵,寻求破局之路,探索英语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四个平行论坛分别聚焦综合类、理工类、师范与语言类、财经政法类高校的外语专业变革与发展,围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师发展、数字化、跨文化与国际传播、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六大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场智慧交融的盛会,不仅见证了外语教育前沿理念的深度碰撞,更凝聚起全行业破局求变的坚定共识。我院教师通过参会交流,进一步认清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坚定了与全国高校同行携手续写外语专业守正创新时代华章的信心。(通讯员/何伊凡 审核/薛勇)